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解析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
发布日期:2017-08-10

  8月5日,由经济观察报、新金融家联盟联合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及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当金融遇见科技——第三届新金融大讲堂”在北京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落下帷幕。此次活动现场邀请到了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等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通过金融、科技、监管、信用、企业等方面的探讨和解读,集合多方智慧,探讨金融与科技的未来发展道路。

  从2016年的G20峰会之后,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金融与科技将数字与互联网概念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在一定意义的程度上代表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下一个风口。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出席活动,并以《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为题发表演讲。

  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中国在科技上,在世界上有这样的地位,我作为银行工作者非常振奋。同时对于下一步科技和金融的结合,王院长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是我们作为银行需要考虑的。这是今天的主题,当金融遇见科技,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当我们遇到科技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把能够产业化的科技支持下去。

  因为银行的钱是在座的客户的储蓄,我们要还给客户的,所以不能直接送出去,不收回来。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钱是要收回来的,我们只能去支持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我也汇报一下,我们浙商银行从去年以来在小微贷款这一块新增量当中50%以上都是支持新的行业,特别是科技类的行业,包括商超里面的科技创新类的小微企业。这是我们现在做的。

  刚才杨行长讲到了fintech和funtech,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业界理性之音,良心之声。对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怎么来应用科技做好金融,防范风险提出了非常严肃的课题,同时也指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也是对我们现在还在做银行的,有方向性的作用。

  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首先,普惠金融我想不是大众金融,我们所谓的普惠是要普惠到一些能够脱离现在的经济困境的一些人,一些地区,一些企业。他们难以获得适当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要普遍的对象。至于大众金融,当然可能比如说在座的买手机,分期贷款,我想这都应该不算是普惠,是大众金融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打着普惠金融的概念卖理财产品,搞一些庞氏骗局,这个不能算到普惠金融当中去。

  要做普惠金融,从我们商业机构来讲,当然首先是商业可持续。商业可持续的概念,一个是成本覆盖。刚才杨行长举到一个网贷企业要清盘的问题,是因为它的成本不能覆盖,不是用科技就没有成本了。

  第二,是风险。风险必须能够控制住,不至于说网贷企业不良率很高,无法用盈利覆盖亏损。所以风险控制对金融和银行来讲永远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最后,是盈利,这不是尽业务,也不是做慈善,普惠的惠应该是惠及的惠,而不是优惠的惠。只有让金融机构在普惠的道路上能够把自己越来越强大,它才有积极性或者才有热情去更好地来做普惠金融,更大的资源来集中到普惠金融上去。我觉得这是一定要坚持的方向。

  浙商银行如何利用科技

  我们浙商银行在这方面应该讲做了一些比较长期的探索,我们做了十年的探索。在我们新的规模当中,三分之一是支持小微企业的。我们怎么考虑的呢?要利用科技。一个是在面上能够覆盖到难以覆盖的地方去,让那些平时得不到金融服务,但是又希望得到金融服务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改变自己的经营状态的人和客户,得到金融的服务。第二也是通过技术的手段,能够让这些客户比较便利的,方便的得到服务,我们也利用了许多,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包括远程的审批技术,来使得在申请贷款、运用贷款、归还贷款为客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第一,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术的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贷款,而是要让客户在满足他的经营需求的情况下面,尽可能少的贷款。也就是说,要去杠杆,降成本。这个也是我们这两年充分体会了金融科技的好处。我们通过提供池化融资的产品,使得客户更好的把自己的流动资产能够周转起来,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和应用,减少我们需要担保、抵押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客户对贷款本身的需求。而我们又不用通过降息,降费用损害自身的方式来扶持客户。这是我们应用金融科技做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的三个方向。

  第二,普惠金融即使是利用科技手段,我们依然要发挥金融作为市场资源配置手段的功能。所以普惠是惠及,但是不是无选择的惠及,依然要通过价格的手段,通过风控的手段来排除一些不良的客户,或者没有能力进行自我经营的客户的金融需求,普惠不是无原则的,像发补贴一样发过去的。

  第三,科技的应用。科学家讲的技术永远是我们人类的工具,它不能代替人类工作,它是根据人类的意志做事情,所以技术不是那么神乎其神的说可以解决很多我们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另外一个角度,是人难以做到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但是一定在人类控制范围内做的事情。我们的大数据也好,画像技术也好,它可以很好地描述你一个人过去的信用状况,但是它只是解决你的资信问题,不是解决银行角度的信用风险问题。银行讲的信用风险包括资信,更包括客户的经营能力,客户贷到500块钱的应用能力,能不能通过500万的应用最后还给我,这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是需要人去解决的。一定要区别清楚,现在好多宣传认为大数据这些分析就可以把风险管理解决了,但是我想在这里讲几句,提醒大家如果有兴趣做互联网金融的一定要注意,为什么网贷企业最后的不良率把它压垮了,也就是说它在风险管理上是没有做到位。

  实例解说

  我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我们浙江温岭有一个食品企业,它的产品在北京市场非常好销。14年的时候,因为为其他企业做担保,讲信用,帮其他企业还了贷款,这个时候其他银行得到了信息,给它撤贷了。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两个矛盾的信号。一个信号是它讲信用了,为人家担保,照样为人家还款。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为其他企业做了那么多还款,也有可能自己经营不下去,会有风险,所以银行撤贷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单靠大数据是解决不了的。这个时候得到信息,我们银行连夜到这个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连续两天的调研,我们认为这个企业的产品是销售对路,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好的,这个企业主,老板是非常诚信而且有能力的,所以我们在五天之内就给他绿色通道。本来不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给他主动放了500万贷款,把这个企业救活了。我就讲在应用科技的时候,一定不能把人给丢掉了。这个是讲第三个。

  再一个,我们讲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还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个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社会个人信息提升管理的建设,这些信息这一段时间讨论比较多。另外,还需要许多政策的支持,这个政策支持是我前面讲到的,包括王院长讲到的对科技人员讲到的一样,怎么使金融企业更愿意,更有力去扶持普惠金融,这个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