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样本:股份行民营、小微贷款的高占比和低不良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日期:2019-01-31

  今年1月的银保监会近期重点监管工作通报会信号明显,监管层宽信用趋势明显,大力引导银行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鼓励大中型银行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深层次服务民营、服务小微企业。

  不过,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加之小微融资贵、融资难是世界难题。尽管银行业被赋予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但基于成本投入、信用风险等因素考量,商业银行要持续做好民营、小微的金融服务,需探索在风险可控且成本收益相匹配基础上的商业可持续模式。

  2018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推出定向降准、优化小微考核办法、鼓励加大信贷投放、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额度等系列组合拳,引导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转移。从此前上市银行披露数据来看,尽管国有大型银行的小微信贷规模上占绝对优势,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规模上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引人注意。

  以浙商银行为例,该行围绕企业“降本提效”两大核心需求,紧贴产业生态,通过平台化服务、流动性服务和供应链服务,从核心企业、成员单位和供应链上下游三类客户着手,“链接”产业上下游、引金融活水流进中小微企业,创新性地打通从货币到信用传导的堵点,纾解民营、小微融资难题。

  2018年末,浙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表内外融资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5成,分别达到55.16%、55.94%;2018年三季度末,该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居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首,同口径小微贷款不良率仅为1.04%,在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最低(同一时期银保监会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7%)。2019年,该行还将新增信贷投放1300亿元、占全行资源60%以上来服务民企。

  “入池蓄水”,盘活企业内部流动性资产

  江苏万林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专注木材进口领域的龙头民营物流服务商。木材属于大宗商品交易,且价格变动较快,但下游付款账期较长,如何及时付款给上游供应商、加快订单周转?化解资金周转需求的不平衡,是万林遇到的流动性管理难题。

  2018年年初,万林开始尝试浙商银行新推出的应收款链平台,下游企业欠万林的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万林签发区块链应收款支付给上游的供应商,上游供应商收到后可向浙商银行转让变现或入池质押融资,最短时间拿到了贷款。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从信贷资源分配着手,往往是银行解决企业融资困境的首选方式。但事实上,当前不少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中面临结构失衡,一方面,企业需输血扩张而不得不举债融资、且需承受较高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资产大量沉淀,内部流动性资产“闲了下来、沉了下去”。

  正是基于此,浙商银行从盘活企业内部流动性资产做文章,以金融科技注入业务全流程,打造出以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等“三大平台”和“涌金”司库为代表的差异化特色公司金融服务产品。

  具体来看,池化融资平台引导企业将自身持有但难以变现的票据、信用证、应收账款等资产“入池”流通并生成池融资额度(“蓄水”),而后,企业在池融资额度内可以获得超短贷等便捷融资,并通过线上网银等高效方式,灵活办理贷款、银票、保函等各项融资业务,盘活积压闲置资产,减少资金备付等,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财务成本。

  而应收款链平台则帮助万林这样的企业,盘活沉淀的应收账款,充分激活企业财务流动性。依托应收款链平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环环相扣,从下游客户签发应收款开始,万林在物流中无缝嵌入资金流,减少外部融资和资金占压,降低融资成本。

  “链接”上下游,金融活水流进中小微企业

  以万林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条里,还有庞大的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和贸易商群体,对资金有着“小、急、频”等需求;然而,基于成本投入、信用风险等因素考量,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不确定性加大,除了融资贵,这类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方面,浙商银行将“金融+科技+产业”的服务延伸至服务民营小微可持续模式的探索,并探索多项支持民企融资的创新工具,凭借小微贷款的高占比和低不良率(1.04%),让业内瞩目。

  具体做法上,围绕民营核心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基于应收款链平台,浙商银行大力推广“H(核心企业)+M(上游民营企业)”、“A(供应链核心企业)+B(上下游企业)”等授信模式创新,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优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打通上下游,引导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优化债务链条,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同时增强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黏性。

  这样一来,许多原本从银行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供应商也能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而拿到较低成本的资金。为帮助上游解决旺季的贷款需求,龙头农企浙江丰岛食品通过应收款链平台,签发承兑区块链应收款给上游采购商湖北桔农合作社。在额度内,桔农需要采购时可将应收款转让给浙商银行实现融资,且按天计息,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浙商银行通过模式创新,打通了丰岛食品与上游之间的融资桥梁,既帮扶小微企业,也实现支农惠农。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还面向小微企业推出多款多场景的线上高效获取的信贷产品,截至2018年末小微线上审批贷款业务已突破百亿元。

  小微经营专业化+一站式平台服务,实现“敢贷、能贷、愿贷”

  麦肯锡建议国内银行关注提升四大核心能力:识别和打造场景的能力、端到端深度运营客户的能力、创新科技赋能、平台化规模运作能力——金融科技带来行业巨变,银行未来商业模式将是机动、智能、应变、一站式的平台化。

  响应监管号召、引金融活水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小微发展,浙商银行在助力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创新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ABS/ABN等方面的举措,可以看到,源自于其“平台化服务银行”的理念,不仅仅是有与各类场景、产业融资需求联系密切的产品,还有借力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的金融科技平台,能链接、融通起各个产品、及资金关系链条上的各家企业。

  事实上,上述这些既有单品又有深层次纵深的金融产品体系,增强了银企合作弹性,对打通从货币到信用传导的堵点至关重要。

  2018年11月底,浙商银行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40条”,想方设法出实招求实效,在落实尽职免责、内部绩效考核、激发一线人员积极性等方面下大力气,确保在支持民营、小微发展上“敢贷、能贷、愿贷”。

  浙商银行介绍,自2006年设立全国首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2017年升级为普惠金融事业部)以来,数十年耕耘小微金融、实现小微金融的逐年稳步增长和资产质量持续优良,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

  自带民营、小微基因的浙商银行,放到更长时间来看,如何穿越市场经济周期、风控能力和资产质量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