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创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商银行认真贯彻“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积极落实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无还本续贷等工作要求,多措并举,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巩固行业标杆地位。截至2020年末,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增量和增速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余额占比继续保持18家全国性银行第一位。
做好“加法”,链式服务增加信贷投放
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公司治理基础薄弱,经营风险较难评估,融资渠道受限。对此,本行加强业务模式创新,链式拓展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助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是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核心企业向上下游小微企业延伸,扩大服务覆盖面。二是创新小微园区金融服务,首创“5+N”小微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将“金融活水”引向“产业链相关联、服务链相支撑”的小微园区,满足小微企业入驻园区及入园后的生产、采购、研发、销售等全流程的金融需求。三是制定“首贷户”拓展三年目标及工作方案,加大对未在银行申贷企业的支持力度,覆盖小微金融服务“空白地带”。四是创新推广“五年贷”“十年贷”等小企业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截至2020年末,本行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上下游小微企业逾2900户,金额约95亿元;已累计开发小微园区项目逾600个,授信逾760亿元;新拓展小微企业“首贷户”逾4000户,占当年累计发放小微企业户数的25.78%。
做好“减法”,惠企让利降低融资成本
保住小微企业,对落实“保市场主体”任务至关重要。对此,本行严格执行各项惠企让利政策,既“输血”又“降压”,通过主动减免贷款利息、规范融资收费、优化无还本续贷产品等方式,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实行小微贷款利息减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经营情况较差的疫情重点区域实体小微企业主动下调贷款利率,减免利息。二是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并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至2021年末;持续强化还款方式创新,应用“还贷通·到期转”“随e贷”“循环贷”等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类贷款产品,减少客户不必要的转贷成本。三是完善“非接触式”服务模式,疫情发生后阶段性扩大小微业务线上操作范围,简化续授信和担保合同签订模式。四是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管理,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违规收费。2020年,本行共为2.65万笔贷款减免利息,让利1.68亿元。截至2020年末,本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无还本续贷当年累计发放金额达534.52亿元,占比超20%。
做好“乘法”,强化合作扩大服务成效
银行经营资源有限,仅靠小微业务经营团队线下拓客的方式也存在局限。对此,本行加强与政府、担保公司及客户的合作,形成合力,提升小微服务能力,扩大服务成效,增强疫情期间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感。一是加强银政合作,通过接入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批量对接小微企业需求,扩大覆盖面。二是加强银担合作,引入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分险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本行出资10亿元,积极参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设,为小微融资提供专项担保,大力推广“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业务合作;与浙江省担保集团等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缓解融资难问题。三是开展“小微人人帮”活动,通过线上个人分享式拓客,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触达率。截至2020年末,本行通过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对接小微贷款申请超2200笔,累计获批金额超92亿元;通过“小微人人帮”活动放款8198笔,累计投放逾130亿元。
做好“除法”,完善机制消除痛点难点
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频急”特点,受疫情影响融资需求更为迫切。对此,本行持续完善机制,努力消除小微企业融资痛点难点。一是加快线上服务流程优化,创新推出“点易贷”等特色产品,整合申贷、评估、审批、签约、提款等环节,为客户提供“5分钟申贷、1刻钟审批、0手续费”的极速体验,努力消除疫情期间线下接触感染风险大、审批效率慢、客户等“贷”时间长的痛点。二是加强小微企业不良和损失免责制度落实情况的监测,小微贷款确受疫情影响出现不良的,对相关人员酌情予以免责或减轻处罚,推动“敢贷愿贷”,努力消除分支机构“惜贷”顾虑。三是积极参与企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通过“银税互动”等渠道,将公共涉企数据与本行掌握的信息有机结合,努力消除企银信息不对称难点。截至2020年末,本行线上小微业务累计授信金额超1000亿元。2020年,经认定免于问责和减轻问责的小企业条线人员超千人。
下一步,本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按照“优服务、稳存量,推创新、扩增量”原则,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强化风险防控,进一步巩固行业标杆地位,推动小微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